201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1年3月4号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目标
1、课堂提高。
2、全面提高。
3、全程提高。
4、全员提高。
三、2011高考备考指导基本环节与策略
(一)备考认识策略
1、要有时间意识。
2、要克服“定局论”。
3、要有分层施教意识。
4、要有重点意识。
5、要有问题意识。
6、要有试题趋势意识。2010年四川省历史高考试题命题趋势主要表现为:
a. 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b. 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
c. 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开放性
d.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史学的人文性
e、拓宽选材与设问,呈现多样性
f. 创新评价观念,体现多维性
g、问题出于新材料,突出情境性。
(二)备考组织策略
1、要制定详细的复习指导计划,包括备课组计划、个人计划、班级计划。
2、要加强协作,形成备考合力。
3、要准备好充分的备考资料。
(三)知识构建策略
1、二轮复习要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巩固完善模块专题知识体系
3、高考实例:
2009年卷
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 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 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 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2010年试卷
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22.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下列著作中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是
A.《物种起源》
B.《国家与革命》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9.(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40.《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
复习策略
1、宏观整体:某个长时段的整体把握——两个依据——横向综合和纵向专题。这个方法通常适宜对某个长时段历史进程,作为高三复习课,既可以放在“首”,也课放在“尾”进行。
举例——
例一: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根据《考试说明》进行的整合)
1.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
3.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
4.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
5.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6.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共产党>)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
7.五条发展线索
(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屈
辱 鸦片战争 第二次 中法战争 甲午 八国联军 抗日战争
史 鸦片战争 中日战争 侵华战争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00 1931 1937 1945
抗
争 三元里人民 左宗棠 黄海 反割台 义和团 抗日 全民族
史 抗英斗争 收复新疆 海战 斗争 反帝运动 救亡 抗战
2、微观具体——:某个知识点(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的横向展开,以求相对完整,这是时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举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世纪之交社会发展状况:
(1)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先进中国人的探索进入民主共和阶段(辛亥革命时期)
(3)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准备了经济与阶级基础 (4)19世纪末维新派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P54末段、55第一段
(5)人民群众的斗争:
A.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要求?
B.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有利条件!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兴中会…………五个团体?
(2)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目的、时间、组成、地点、名称、领导人、纲领: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3)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创建民国,典型实例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概况和意义?
(4)湖北革命团体的组织发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 P59
评价辛亥革命:结论——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成功)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路:可从辛亥革命的准备过程、革命目标、革命任务、领导力量、历史功绩等方面考虑。
(2)作用:注意“近代化”概念的内涵
A.推翻…………,结束…………打击…………
B.建立…………获得…………提高…………
C.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E.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深刻影响:(3)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孙中山继续探索国家出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换
(4)结论:…………里程碑
2.局限性(失败):传统思路
(1)根本依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属性。
(2)直接标志: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守旧势力的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根本原因:革命和守旧势力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落后所导致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中国社会传统守旧势力异常顽固和强大,加上列强的利益算计(不希望中国强大以致失去他们在华的既得利益)
(4)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关注隐性知识发掘
课程知识体系中隐含的知识和思维。这些知识思维(考点)要么是考纲(教学指导意见)并不明确要求的。要么是课本叙述时并不突出的——往往在行文的转页处、某条发展线索的中段或干脆是课本延伸部分。虽然试题本身难度不高,高考时还是容易出错。
(一)高考实例
2009年卷
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该题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线索的中段,书本文字只有半句话。
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②”在课本转页处,“④”属思维延伸
2010年卷
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
1969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1976
|
1977
|
1978
|
建交国家
|
49
|
54
|
69
|
87
|
88
|
95
|
103
|
107
|
110
|
112
|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该题起讫时间1969—1978年,考查主题“中国外交状况”,正确答案来自对该时期中国内政外交情况的全面、准确把握,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书本没有任何陈述,需要对书本隐形思维作适度延伸。
38.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该问大难中间部分,背景知识在专题二第三课专题二第二课、第三单元第一课,需在此基础上作思维的适当推理延伸。
39.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该问的第一小问答案在课外延伸部分,虽然很简单,但考纲(教学指导意见)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很容易忽略。
复习策略
1、指导学生课外“读书”——以“课”为基本单位,读书时对“本课外”的相关知识作适当联系
(1)《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不做要求的部分,需浏览性阅读。
(2)读书范围:按照老师上课文件,以“正文”为主,兼顾“非正文”内容——前言和“课前提示”,图片、注释、“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
(3)读书要素:关注历史叙述(现象、本质;时间(时序)、事件、人物)的三个基本要素——背景原因(主客观);过程特征(怎样发展变化);结果影响(历史评价和启示)
(4)读书效果:务必通达——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历史理论。
2、课内教学过程
(1)关注显性和隐形时间
第一、标志性重大历史事件的开始时间必须记住
譬如秦灭六国、辛亥革命爆发、改革开放开始……
第二、至于某一历史进程中一般性事件发生的时间,了解其先后顺序即可,如“欧洲一体化进程”,关键时间是1967年欧洲共同体和1993年欧洲联盟的诞生,其他如“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议会”等,掌握其出现的先后。
第三、应能把具体年份转换成某个世纪。如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可转换成“20世纪早期”;新航路开辟时期哥伦布、麦哲伦等航行,可理解为1500年前后,或15世纪末期、16世纪早期。
第四、某个重要历史时期,须掌握其起讫时间。如“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2)关注隐性知识点及线索梳理
例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第一课中《南京条约》的内容理解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遭到侵犯?
例二: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时,通过比较程度和范围上的差异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例三:学习需注意同一单元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异同
例四:专题八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背景(工业革命进行中和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特点中“趋于主观感受”和“直面残酷现实”;“浪漫主义”还要与专题六启蒙时代的浪漫主义思潮联系)
例五:专题六中“西方人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人的精神觉醒”(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阶段特征:古希腊——人从自然和原始宗教中独立;文艺复兴时期:人从基督教神学中独立;启蒙时代:人从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神学中独立。
例六: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七: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关贸总协定”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系;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系。
(3)关注隐形思维深度的发掘
例一:复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三个专题中,隐含着“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规则的演变”这一重要线索与思维)时,需关注经济活动规则的演变——从一国到全球;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全球协调。
例二:复习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个专题时不仅隐含着经济多极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内在联系,也隐含着“近代以来世界权力重心的逐步转移: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西欧到美中)” 世界力量(权力)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世界格局的变化或大国崛起、中国复兴):从北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这正与16—18世纪的世界历史相反。理清经济变革、国际地位(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觉醒(思想解放)的线索以及三者的内在联系。
例三:复习1929年大危机时,可与当今世界经济为适当联系,并将中国在这两次经济危机中的表现整合进去。各国的反危机对策有同(加强国家干预),更有“异”——从以邻为壑爆发世界大战到联手协调(G8发展到G20)危机逐渐缓和,突显两个特点:第一、人类的觉醒和文明的进步;第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的崛起,而这无疑将改变世界格局的走向。
例四:复习工业革命时,联系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理解科学主义(发展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杂关系,理解人类发展的双重性困境及其出路。
例五:以“大一统”观念作为切入点,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从秦代到当今中国(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理解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当今时代的深刻影响。
三、关注历史概念解析
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有大小之别,掌握上也有轻重缓急。
(一)高考实例
2009卷
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2010卷
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9.(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复习策略
1、基本方法:
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以“辛亥革命”这个重大历史概念为例加以说明————
………………………………………………………………
2、具体归类分析
(1)单个历史概念分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五四运动、土地革命、“一国两制”、直接民主、分权制衡、两极格局、多极化…………
以牛田、自然经济、草市、夜市、民族工业、官僚资本、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经济区域集团化…………
(2)在一个整体性概念“统率”下由同一属性的多个概念组成概念群,通过概念群教学,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阶段特征以及书本知识的从属与并列的基本逻辑关系:——————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大概念下,有“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工厂制度”、“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小概念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个概念下,有“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这三个“小概念”既有同,也有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概念下,有“改革”、“开放”、“南方讲话”、“一国两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等“小概念”
古代中国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下,有“诸子百家”、“罢黜百家”、“太学”、“科举制”、“宋明理学”等“小概念”
(3)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别
例一、专题六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专题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专题七美国联邦宪法所体现的“主权在民”原则的与专题四中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都属于近代以来世界民主政治进程的产物,字面上看差不多,而其实质是不同的。
例二:“主权”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也是有差异的,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指中国面对外部世界的侵略而言(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噶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侵害),而专题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关于国家权力与本国民众的关系——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利掌握在谁的手中。
例三:第一课(社会主义改造)、专题七(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和专题六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有实质区分的。
3、重新建立通史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遵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模块专题知识体系、通史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在集体备课中解决,都要直接呈现给学生明确、准确、精练的答案或文本资料,决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尝试构建,因为课内时间根本不能满足构建需求。
5、构建以上两种知识体系,都应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6、要适度拓展知识内容,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
(四)课堂实施策略
1、课堂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2、课堂中突出材料教学。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应用合理的知识结构。
4、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背书,去理解与消化吸收。
5、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重视能力,将识记——理解——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复习过程。
6、要充分依托一本高质量的参考书籍。
7、课堂复习过程要力避随意性,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与现象:
(五)能力训练策略
1、训练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尽量模仿或超越高考试题、样卷,从内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
2、在保证训练题目科学性的前提下,二轮复习中要切实注意训练的规范性:
3、精心讲评。
4、二轮复习中要充分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具体说是读审列答。
(六)帮扶指导策略
1、帮扶贵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帮扶要有针对性。
3、帮扶要采取多种方式。
4、帮扶要有专门计划。
|